★ 您现在的位置:奇石博物馆 -- 奇石文化
赏石文化纵横谈
来源:    发表日期: 2009/1/8    阅读次数: 4198


  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渊源,赏石文化也不例外。在我国赏石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已开始对石文化发掘和利用。据战国时期《尚书·禹贡》篇记载:“泰山山谷产怪石,是贡品”。这说明,天然奇石已经被人们所赏识。战国时期的一块“和氏壁”,价值连城,可见当时精品玉石之昂贵。
  到了两汉隋唐时期,对奇石的收藏和欣赏已逐步形成气候,一些官宦豪门和文人雅士也开始喜爱奇石。被汉刘邦称之为“三杰”之一的张良,把一块天然的黄石头供奉在高堂之上,每日必拜,称其为“黄公石”。西汉张骞出使大月氏国,不远千里带回一块奇石回长安,令朝野叹为观止。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,采菊东篱下,发现一块可以让人醒酒提神的奇石,随带回家中,称为“醒石”。五代时期,南唐后主李煜颇爱音乐、绘画、奇石,他收藏的“海岳庵研山”、“宝晋齐研山”等灵璧石被皇宫内外视为珍宝。
  宋代以后, 的赏石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,由单纯的玩石、赏石,漫漫开始注重石文化的理论研究;奇石爱好者也开始由官宦豪门扩大到黎民百姓。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一书中提到的“花石纲”,足以说明北宋时期对观赏石的热爱程度。
  奇石赏玩的理性升华也是在宋代以后才展开的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以闻石下拜而著名,在他著的《相石法》一书中,首先提出了“瘦、绉、漏、透”的赏石理论,开创了识别奇石精美标准的先河。其间赏石理论专著也纷纷问世,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苏东坡的《怪石供》和杜绾等人编著的《云林石谱》、《宣和石谱》、《渔阳石谱》等,尤其是《云林石谱》一书,对166种观赏石的品种、产地、品评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述。
  明清时期,乃是奇石文化的鼎盛时期。赏石、玩石、藏石之风席卷全国,奇石文化也越来越多地由花园中、庭院内进入殿堂之上,出现了“室无石不雅,园无石不秀”之说。尤其是富丽堂皇之家,更是需求精美奇石来点缀,奇石身价也因此大增,出现了“一石换一宅”的典故。尤其是把玩的袖珍石,更是受人钟爱,据说当年一块精美的把玩袖珍奇石可换一辆三乘马车,可见古人爱石非同一般。从经济学角度讲,有市场,事业就一定能发展,在这一时期新发现的奇石产地与石种也越来越多,比较受人宠爱的石种有:灵璧石、太湖石、大理石、柳州石、雨花石、砚石等十几个品种。与此同时,赏石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,这一时期的代表专著有:《素园石谱》、《冶梅石谱》、《万石斋石谱》、《观石录》、《怪石录》、《怪石赞》、《十二石斋记略》等。自明代以后,赏石、玩石热度一直延续到共和国诞生。
  其实,真正奇石文化的春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。奇石作为一种文化,必然也与时俱进。经济是基础,奇石文化也将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迅速发展起来。近年来,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成立了奇石协会或奇石研究会。一般说来,协会、研究会均为民办性质,唯奇石协会(研究会)多为半官办的,一些由一线退下来的省市级领导担任该会会长或名誉会长。一方面说明了奇石文化受到官方的钟爱和关注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奇石文化的推进和发展。近几年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青岛、柳州、徐州等地方政府对奇石文化的发展前景看好,支持力度大,奇石文化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。另外,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石展,随着赏石这股热风,也越办越勤,越办越大,越办越好。前几年是年年有石展,近两年是一年举办多次石展,并且也展、也销、也交流,既有浓厚的文化氛围,又有强烈的商业气息,既促进了石文化的发展,又拉动了经济的发展。
  另外,奇石爱好者的社会阶层,也在改变,历史上多是达官贵族玩石、赏石,而如今奇石爱好者有干部(包括厅级以上高干)、有学者、有工人、农民,也有现役军人,更有甚者,连一些从商大款们也加入了赏石、玩石的行列,他们有商业头脑,又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,选购起奇石也比较爽,甩手就是上千成万。不过,这需要有行家掌眼,否则是要付“学费”的。但不管怎样,这无疑是对我国的奇石文化热潮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的是:在过去爱石、藏石多为长者、闲者、须(男)者。而如今,不论男女老幼,不论工作闲忙,总有一部分人对奇石有缘,入迷入痴。准确地说,多数人爱石不单单是消遣,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来对待。无论从地质学角度,从美学角度,还是从经济学角度,社会学角度,都应该有它一定的空间和价值。
  促进奇石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奇石贸易。如今各大、中城市纷纷建立了奇石馆和奇石交易市场。像上海的城隍庙、南京的夫子庙、北京的大观园市场、柳州的马鞍山奇石城、广州的趣园奇石一条街、哈尔滨的游乐园奇石馆和徐州户部山的“八间房奇石苑”。前几年在我国有奇石馆和奇石市场的城市是少数,近几年是没有奇石馆和奇石市场的城市为数不多。
  目前,我国正处于奇石文化热的高峰期。但也存在两种不利倾向。一是商业性太强,在玩石的队伍中,大多数是从商者,而不是收藏者。他们玩石的经历较早,手中也有不少精品,遗憾的是,随着商业性的活动进程,手中的一些精品石都换成了人民币。而让一大批精品石流入他乡,甚至国外,惜哉!惜哉!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,灵璧县的当地石农,过去只是挖石、卖石,如今有些人专搞观赏石加工,以此来冒充天然奇石,而一些玩石新手一时分辩不出真伪,最容易上当受骗。有些纯属破坏性的加工,作为天然奇石,不可追求十全十美,很多人为艺术品都很难达到十全十美,何况天然奇石。可是加工者为金钱所驱使,非要把它变成“十全十美”,结果将一块很不错的天然石给毁坏了,惜哉!惜哉!
  另一点是对奇石的实际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。常言说:“黄金有价,石无价。”一块精美奇石,对于一般不喜欢石头的人来说,可能一文不值,而对懂石、爱石的人来说就可能是无价之宝。1995年深圳奇石拍卖会上一块手把奇石——彩云归,成交价7.8万元,1997年一块香港地图石成交价42.9万元,前些日子央视《鉴宝》栏目中一块“寿”字石,被鉴定参考价38万元。珠江三角洲的陈村,以“千年花乡”居称,今又建一个大的奇石市场,其中一块鹰状奇石,标价168万元,后被一收藏者以60万元买下。西部一名奇石爱好者,在新疆发现一块奇特风励石,一只雏鸡破壳而出,活灵活现,有人欲出数百万的高价收买,收藏者如获至宝,硬是不卖,为了安全,收藏在银行保险柜里。可见奇石之精品越来越被人们看好,其身价也随着认识的到位而直线上升,最近许多报纸都刊出的北京一位奇石爱好者收藏的一块不到30cm大小的风砺石“岁月”,是一位妪头像,栩栩如生,标价9700万,创下了目前国内奇石最高价位。但也有许多人不理解,认为一块石头怎么能卖这么多钱?奇石之珍贵,主要有二点:一点是它的天然性。贵在自然,任何工艺品可以加工,可以成批量的生产。而奇石不能,它的成形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。每块无根奇石都是经过了几千万年,甚至上亿年的地壳变动和日月风化而成,贵在天然,贵在自然。而大自然的神奇又使你无法想象。
  奇石之珍贵的第二个原因是它的独一性。物以稀为贵,人们可以想象,一件古玩,一幅古画可以卖几十万甚至上千万,这是为什么?原因是它既好又少。而奇石也是如此。每块奇石都是形象艺术和天然艺术并举,而且没有相同的,独此一块,因稀而贵。约论年代久远,古玩无法与天然之物相比,这就是奇石珍贵的原因所在。我说当前对奇石价值的认识没有到位,是和国外相比较而言的。目前境外,一些奇石收藏家和石商,纷纷瞄准 这块盛产奇石宝地, 不仅奇石品种多,而且价格便宜,他们经常来 收购奇石。就好像二十世纪初来 敦煌和丝绸之路掠购文物一样。他们买的是廉价文物和奇石,赚的则是认识上的差价。因为 人自己并没有把它(文物、奇石)当成好东西。近几年来大漠发现风励石,境外石商知道后,仅台湾人就买走60多吨。据灵璧石产地的农户讲,韩国、日本、东南亚的石商经常到他们那里收购奇石。他们戴着墨镜、口罩,提着手杖,看中的石头从不动手去摸,只是用手杖一指就搬上车。用当地的老百姓的话讲:“鬼子又进村了”。不同的是,村里的老百非但不怕“鬼子”,反而欢迎“鬼子”常来,因为他们出的是价高,能卖个好价钱是当地石农最大的心愿。对此,我认为 人也不必忌妒,其实未免不是件好事,让 奇石走向世界,既能促进石文化的交流,又能推动奇石商品的大流通,外国人得到的是“奇石”, 人得到的是“票子”,各取所需,一举两得。但是,收藏家们最好不要为金钱所动,票子容易得,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了,而奇石一旦出手再想获得就难了,还是让你的精品石(有的可以说是国宝)在 大地上发扬光大,万古流长。

董助才





苏州奇石网站     徐州金网     徐州奇石网     奇石论坛     奇石网     石文化     奇石网址大全     奇石网     泸州奇石网     搜藏通     观赏石协会网     奇石网址大全网    
 

灵璧石博物馆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25544号

地址: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塔南门西侧盆景园 徐州奇石网站 邮编:221009

电话:13852086555 联系人:王经理 QQ:28691136

技术支持:徐州金网